歌德 对中国的《好逑传》推崇备至

◎张天雁

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1749年8月出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其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

作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不但对世界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他还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极其深刻的认识和极大的兴趣。早在1781年,就对杜赫德译著的德文版《赵氏孤儿》《今古奇观》中的4篇短篇小说,及《诗经》中的诗作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1783年,他便将轰动欧洲文坛的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埃尔伯诺》德语剧本。

1827年,已经78岁高龄的歌德读到了中国的古典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对其大加赞赏。

《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义侠好逑传》,全书80回,是一部成书于明末清初的长篇言情小说,被誉为“十大才子书”,书名取自《诗经》第一篇《国风·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意,主要讲述铁中玉和水冰心的爱情故事,两人在患难相助之中,互通情愫,却又谨守礼义大防,最终御赐婚姻,终成“好逑”。

歌德 对中国的《好逑传》推崇备至

《好逑传》是中国第一部译成西方文字的长篇小说,于1719年由英国商人魏金森传入欧洲,176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很快风行一时。1766年《好逑传》的法文、德文译本先后出版问世;1767年《好逑传》的荷兰文译本又问世。此后,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好逑传》被向往中国文化的西方文人奉为经典。

歌德在读了《好逑传》后,认为和他的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多萝苔》有颇多相似之处,并得出了“世界文学时代已快到来”的结论。

1827年1月,他仔仔细细读完《好逑传》后,与他的助手、后来的《歌德谈话录》作者艾克曼之间有一场关于《好逑传》的对话。他告诉艾克曼,中国的小说“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奇怪。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感情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艾克曼问,《好逑传》“在中国算不算最好的作品呢?”歌德回答,“绝对不是,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就已经有了这类作品。”

歌德对《好逑传》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故事里随时穿插着无数典故,援引起来恰似一些格言,这些无数典故,全都着眼于伦常与德行,一切都富于理智,中正平和。

在他年近八旬的时候,仍然对读过的《好逑传》记忆犹新,甚至在他逝世前还在讲,而每次讲都有其新的内容。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grow.liangstudy.cn/study/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