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丨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定价博弈还是应该务实理性一点

来源:封面新闻


□蒋璟璟

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大学校园尤其是体育场地设施对公众开放的问题一直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认为高校健身场地应该免费的一方认为,公办高校的经费来自财政拨款,社会公众应该可以免费使用。而支持收费的一方则认为,高校健身场地的运营和管理付出了相应的人力、财力成本,而且挤压了本校师生的锻炼空间,收取一定的费用合情合理。有学者建议,可以引入社会专业团队参与运营管理。(工人日报)

前不久,有高校宣布,“田径场不再对外开放,有偿使用,每人次10元”,此事一度引发巨大争议。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高校的体育场,素来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不论是免费还是收费,长久以来都是“习惯成自然”,校方与公众间普遍都相安无事。而恰恰是那种“由免费改为收费”的变化,最是扎眼。虽是个案,但还是被解读出了某种信号意义。与之相关的表达与争辩,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媒体梳理发现,今年暑假以来,不少高校都扩大了健身场地的对外开放,而且普遍以收费居多。所以说,并不是收费就不被接受。倘若前后一致、定价策略稳定,那么大概率并不会激起反弹。换而言之,如果将“高校体育场地对外该不该收费”当作某种一般性、抽象性话题加以讨论,那么自然会莫衷一是。但是,如果“只做不说”,置于日常的、具体化的实践语境下,各方却能就此展现出充分的默契性、依从性。

其实,在高校体育场“对外开放与否”没有统一标准和强制要求的前提下,讨论其是否该收费,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倘若舆论压力过大倒逼免费,那么校方完全可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得麻烦”的心态不予对外开放。一种理想化的道德愿景,很可能导致现实层面的“排斥”与“封闭”,可谓事与愿违。数据显示,近年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仅为三成左右,与群众需求差距明显。就此推进开放,还是应该务实点才是。

现在的局面是,很多高校的体育场索性“概不对外”,以此一了百了,省去了关于“是否该收费”的纷扰。从本质上,这也是一个议价博弈的过程。动辄抛出“公众应该免费使用”的高调,学校不接招,一切无从谈起。既然是讨价还价,不妨理性一点,讨论出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总比僵持不下继续让高校体育场闲置或低效利用来得要好。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grow.liangstudy.cn/study/1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