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两岸家书》衍生艺术展:纸短情长,思念成海

你知道思念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吗?近日,上海BFC外滩金融中心新增了一处至情至真的文化快闪打卡地——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纪录片《两岸家书》衍生艺术展。

《两岸家书》海报

展览举办期间(8月24日-9月8日),有超2000名观众到场“拆信、读信、看信、写信”,观看与纪录片相关的珍贵资料与展品,阅读片中部分的家书文字,收听与家书相关的声音内容,并完成一次独属于自己的家书体验。不少观众还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宣传,称其为“闹市中的隐藏彩蛋”,表示“这个展览,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这段有价值的家书故事与两岸历史”。

展览现场

个体的生活与情感轨迹,往往是历史与社会的缩影。纪录片《两岸家书》由两岸创作者历经数年,辗转多地,遍访两岸百余年来各方人士,从12000多封两岸家书中精选二十个案例而成。这些家书既有名人的,也有普通人的,涵盖了大陆移民开发台湾时期(17-19世纪)、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1895-1945)、台湾光复初期(1945-1949),和1949年之后两岸民众分隔时期(1949年至今,其中包括开放两岸民众探亲以来的历史阶段)。

薄薄的纸张上,是剪不断、离不散的真情——

高禀涵的部分家书。澎湃新闻记者 夏奕宁 图

1948年,13岁的山东菏泽人高禀涵离开家乡,母亲塞在他手里的石榴成了永远的伤痛。1979年,他开始给母亲寄信:“和娘泣别后,如今已逾31年了,但希望家里的老幼亲人都还健在”“每次想到故乡,儿生长的地方,总是泪水洗面”……后来,他成为了一位“灵魂摆渡人”,经常护送老兵骨灰坛回大陆老家。

出生在湖北浠水的眷侣王德耀和刘谷香从小青梅竹马,结为夫妻29天后,因战争分离达37年。两人一个独身过日,一个两度改嫁,经历无数艰难坎坷。1981年之后,俩人通信频繁,留下了高达两百余万字的书信。

浙江绍兴人,语言学家、教育家许寿裳,应朋友邀请前往台湾筹设编译机构,从此投身于台湾教育,立志让国语知识重新回到台湾。

北京人王圻畅,从1983年开始为祖国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寻亲人士提供帮助,30年间共有一万多封信经他之手流转,700多个失散家庭得以重逢……

主人公们的思念,以字为浪花,如潮水奔涌汇聚,经过无数次复写、叠加,让思念之海的轮廓逐渐清晰。这些来自不同家族和家庭的书信,见证了无数人在时代巨变中的悲欢离合,更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陈述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

展览现场

提及作品的创作初衷,总导演洪雷如是道:“《两岸家书》实现了我们很早以前就萌生的一个心愿——拍一部给年轻人看的台湾影像史……我们平时总说家是谈感情的地方,其实两岸也是一样,我们是一家人,希望这部纪录片的播出能够成为家人之间一次敞开心扉的‘有效沟通’”。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台湾观众赠书法“两岸家书”给他,以表达观看纪录片后的激动之情。

此次同名衍生艺术展,也是B站在精品知识内容上的一次新尝试。哔哩哔哩纪录片内容总监、《两岸家书》总制片人张昊如介绍,当下“看展”是一种更为年轻化的线下体验趋势,展览形态丰富、成熟,以其兼容艺术、人文、商业、热点,并且强调体验、社交与分享,备受年轻用户群体的喜爱。《两岸家书》衍生艺术展亦试图从“迎合”年轻用户转向“引领”价值审美,加强和深化历史人文知识的输出。

“纪录片是严肃的、深度的,对于部分年轻观众而言是有比较高的消费门槛的;但是这次的展览,我们基于‘家书’概念的‘看、读、听、写、说’,能够给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感官形态,去理解‘家书’背后的情感力量,也试图将观众从一种线性的思维里跳脱出来,将两岸亲缘、思念,与观众的个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连接起来。” 张昊如希望,从看一部纪录片,到“进入”一部纪录片,让年轻用户找到更多爱上纪录片的方式。

《两岸家书》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哔哩哔哩、中国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出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与台湾视纳华仁(CNEX)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grow.liangstudy.cn/study/13483.html